首页 资讯 正文

强农先锋丨于海涛:青春献给脚下这片大地

体育正文 251 0

强农先锋丨于海涛:青春献给脚下这片大地

强农先锋丨于海涛:青春献给脚下这片大地

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wéifāng)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zhēngchéng)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zhèpiàn)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鲁网(lǔwǎng)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jìnxíng)“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ànlì),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huìjù)农业强市的澎湃(pēngpài)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6月(yuè)15日讯(记者 王玉龙 张丽华(zhānglìhuá))临近夏收,大地蒸腾,暑热难耐。上午(shàngwǔ)十点,烈日之下,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于海涛(hǎitāo)还在试验田里(lǐ)调查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汗水早已(zǎoyǐ)浸湿衣衫。眼下的这160亩小麦育种田,种植了(le)进入鉴定试验阶段的小麦新品系872个,进入品系试验的小麦新品系150个,还有12个品系正参加国、省品种审定试验——这些都是于海涛日夜惦记的“宝贝”。 于海涛,男,198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潍坊市(wéifāngshì)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0年于山东农业(nóngyè)大学作物(zuòwù)遗传育种专业获(huò)硕士学位,并于2023年获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学位。2010年考入(kǎorù)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及(jí)高效栽培技术(zāipéijìshù)的科学研究(kēxuéyánjiū)与推广应用。现任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同时担任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试验站站长、潍坊市小麦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荣获泰山产业领军人才(réncái)、鸢都学者特聘专家、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wǔyīláodòngjiǎngzhāng)、潍坊市粮食生产先锋、潍坊市实干奉献好党员、潍坊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人生有很多选择(xuǎnzé),于海涛的选择似乎有点“与众不同”。 也许打小见惯了农业劳动,对农业有了一份(yīfèn)特别的情感,在高中毕业面临大学专业选择时,于海涛经过深思熟虑(shēnsīshúlǜ),选择了农学作为学习和发展(fāzhǎn)的方向,立志扎根农业,希望造福民生。 大学期间,他就认真学习和研究作物遗传育种,跟随小麦育种专家(zhuānjiā)孔令让(ràng)教授(jiàoshòu)、李安飞教授潜心科研试验。硕士毕业(bìyè)后,加入到了潍坊市农科院小麦所参与小麦科研工作(kēyángōngzuò)。工作中,他尝试(chángshì)将(jiāng)理论和实践结合,虚心向专家和老师学习请教,并对自己提出了“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要求,这也使得他在日后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和提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 刚到潍坊市农科院不久,于海涛就发现了小麦育种面临的种种困难(kùnnán)。小麦育种需要(xūyào)时间的积淀,1个品种从选育到审定需要10-12年的时间。这期间,需要育种者(zhě)投入大量的精力,更需要稳定(wěndìng)的科研经费支持。 “育种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育种工作一旦出现中断,育种材料会大量丢失,如果想再次从事育种工作,那就需要从头再来,在此期间潍坊市(wéifāngshì)已经有18年未能有自主(zìzhǔ)新品种的出现。“想要从事小麦育种,一定要甘于(gānyú)平淡,敦本务实(dūnběnwùshí),并且还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心(xìnxīn)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于海涛回忆说。 在经过了困难面前的思想斗争后,他做好(zuòhǎo)了攻坚克难的准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既然选择(xuǎnzé)了农业,选择了小麦育种,就要放平(fàngpíng)心态,从头做起(cóngtóuzuòqǐ)!”种质资源(zīyuán)是进行育种的“物质基础”,研究(yánjiū)工作起步时,于海涛手上可谓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他就从零起步,跑遍了山东小麦育种单位,搜集了3000多份种质资源。“每得到一份种子,我都如获至宝。”设备简陋、场地狭小、没有经费(méiyǒujīngfèi),反而激发了他育种的热情。 “因为(yīnwèi)条件艰苦,我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少投入,高命中率’。”于海涛说,一个优良品种需要从上千个原始材料中确定亲本,从万份单株中一株一株观察,分析分蘖、抗寒、抗旱、抗病等因素,需要上百个环节,经过几代筛选,最终(zuìzhōng)才到审定(shěndìng)推广。每年(měinián),他都要带领团队要配置上千个小麦杂交组合试验,不断地挑、不断地配、不断地种(dìzhǒng),等到(děngdào)了F6代,它的(de)产量、抗病性等品质才能基本(jīběn)符合要求,然后再挑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pǐnxì)进入鉴定试验,最终产量、抗逆性达标的品系在下一年进入品比试验。顺利通过品比试验的品系,将参加品种审定试验,这期间时间就需要3到5年。而审定试验顺利通过后,一个小麦新品种才算(suàn)被正式研发,方可进入生产推广环节。 “十年磨一种”不是一句空话,于海涛用十年的(de)(de)(de)坚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xīnpǐnzhǒng)“潍麦12”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shěndìng),填补潍坊(wéifāng)市18年未有自主小麦品种的历史空白,补足了潍坊市小麦育种的短板(duǎnbǎn)。2022年“潍麦12”通过国家小麦新品种审定,成为潍坊市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小麦自主品种。现在,潍麦12作为潍坊自主选育的高产小麦品种,更加适宜潍坊地区种植(zhòngzhí),增产幅度明显,综合抗性突出。通过该品种的推广,明显提高潍坊小麦粮食产量,保证小麦生产安全,同时抬升了小麦种植户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丘吉尔曾说过,我没什么可以(kěyǐ)奉献(fèngxiàn),有的只是热血、辛苦(xīnkǔ)(xīnkǔ)、眼泪和汗水(hànshuǐ)。从事小麦育种十多年来,于海涛把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小麦科研。“做农业哪有不辛苦,起早贪黑,挥汗如雨都只是常事。既然起步基础差,那就要用更加的努力来弥补……”,对他来说,日常的加班是常态,节假日的休息更是奢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máng);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农历五月是麦收的(de)(de)(de)季节,要赶在麦收之前争分夺秒地完成试验的前期准备和资料积累,五一劳动节就真的成为了努力劳动的节日,一头(yītóu)扎进麦田,授粉、杂交、选种,繁杂的田间工作还有(háiyǒu)扎人的麦芒,只能戴上破旧的草帽,穿(chuān)上长袖的衣裳,顶着日渐毒辣的太阳,一天下来,如同洗了几遍澡一样(yīyàng)。而麦收后还要进行考种、品种加代、撰写试验报告等,马不停蹄的同时还要迎来新一季的播种以及平时大量的资料整理统计、试验内容的总结等,一年到头很难有休息的时候。 五一杂交,端午麦收,十一播种,在(zài)别人都在享受长假的时候,却是于海涛(hǎitāo)和他的同事们最忙(zuìmáng)的时候。野火相连打麦田,仰看斗转月低弦,为了研究,他经常凌晨5点就要赶赴田间地头,晚上直到天色渐黑才能收工,一天工作在15个(gè)小时以上。为了节约时间,一天三顿饭也只能馒头就水凑合吃喝,但是每次抬头看到被傍晚阳光(yángguāng)渲染(xuànrǎn)过的麦子,着实金黄起来,心情也美丽起来,“这是一项(yīxiàng)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为此付出一切。” 为搜集种质(zhǒngzhì)资源,了解品种的适应性,推广“潍麦”系列品种,每到小麦灌浆后,于海涛都要到河北(héběi)、河南、山西及省内各地考察,十年来跑了数十万公里(gōnglǐ)。“不是在田间做研究,就是在风尘仆仆的考察路上”。同事评价他(tā)。 努力(nǔlì)不会白费,汗水不会欺骗。“十多年来我的工作有了较为(jiàowéi)显著的成果,获得了多项专利、荣誉和(hé)奖项,但真正让我自豪和骄傲(jiāoào)的是为中国农业和小麦产业尽了我最大的努力,让农民更多收获、更加富裕,为国家社会稳定,种质粮食安全做出了我自己的贡献!”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小麦育种研究的(de)(de)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农科院领导同事的支持。在加入农科院不久后,于海涛就明白一个人(rén)的力量是无法在科研(kēyán)中做到面面俱到的,自那时起,他就开始注重课题组的团队建设,挑选精兵强将(jīngbīngqiángjiàng)组成了一支小麦育种科研团队,现有博士23人,硕士13人,本科1人。 工作(gōngzuò)中,于海涛处处以身作则,起(qǐ)带头作用,要求成员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到田间地头,注重学以致用,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用到实践中。另外他根据同事们的个人特点,分别帮助(bāngzhù)他们确定(quèdìng)了日后的科研方向和平时(píngshí)的工作内容,大家各有分工,却又团结协作。同时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注重和团队成员们的交流,经常举行团建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jiějuéwèntí)。经过几年的磨合,大家配合得越来越(yuèláiyuè)默契,团队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 种业要可持续发展(fāzhǎn),要育繁(yàoyùfán)推一体化,必须加强科研院所与政府、企业、高校的联系,政科企教融合,才有助于种业成果的推广应用。于海涛带领团队和山东菲达(fēidá)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农业部门密切合作,坚持广泛开展农业新(xīn)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助推(zhùtuī)构建(gòujiàn)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和产业化全程服务体系的发展。 自2019年开始,他们先后在昌邑、高密、寒亭建立了(le)潍坊市农业科学院(kēxuéyuàn)示范基地(jīdì)(jīdì)、山东省良种工程小麦(xiǎomài)项目示范基地、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开展新(xīn)品种、新技术示范,定期组织科技培训。团队帮助昌邑市青阜农业公社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走“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de)经营模式,开展耕、种、管、收、储、加、销全程社会化服务,打造了一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体,每年带动(dàidòng)农民节支增收3000多万元,流转托管土地面积10.6万亩。该项目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基础设施配套最全(zuìquán)、服务链条最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将昔日贫瘠的盐碱地变成(biànchéng)了肥沃的屯粮田(tián)。 十四五期间(qījiān),于海涛主持(zhǔchí)选育了1个国审小麦(xiǎomài)新品种(pǐnzhǒng)、5个省审小麦新品种,获得7项植物新品种权,有效(yǒuxiào)推动了潍坊市种业创新和小麦产业发展。主持选育的(de)小麦新品种“潍麦(wéimài)12”作为(zuòwéi)潍坊市首个国审小麦新品种,填补全市(quánshì) 18 年未有(wèiyǒu)自主小麦新品种的历史空白。2023年“潍麦13”“潍麦15”“潍麦16”通过审定,占同年全市审定作物新品种的 50%。“潍麦 13”于2025年入选(rùxuǎn)山东省农作物优良品种“苗头型”小麦品种,并被列为潍坊市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潍麦15”在第七届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地展博览会中获评专家推荐品种、2025年被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评为综合表现突出品种,“潍麦16”于 2024年以实打(dǎ)亩产892.52公斤刷新潍坊市小麦单产(dānchǎn)纪录。“潍麦”系列小麦以其高产、抗倒伏、抗寒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在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地实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zìjǐ)手中,就必须把(bǎ)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下一步,我们将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充分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双(shuāng)单倍体育种、聚合育种等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重点开展高产抗逆广适小麦、强筋小麦、功能(gōngnéng)保健小麦的选育工作,同时聚焦小麦深加工产业链(chǎnyèliàn)发展,以满足(mǎnzú)绿色农业(nóngyè)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为潍坊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潍坊乃至全国小麦产业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于海涛说。
强农先锋丨于海涛:青春献给脚下这片大地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